今天是:2016年12月23日 星期五 上午 9:33:56

您当前的位置:工作动态 > 团委工作

未来:转型发展 领跑领先

  • 新闻来源:管理员
  • 发布者:超管部门
  • 发布日期:2017-01-09 20:20
  • 点击量:10835 次

专家“号脉”马鞍山区域经济发展

马鞍山,一个安徽省东向发展的标志性符号,作为皖江城市带的“箭头”,要在融入长三角中“带头”。在迎来“十二五”的关键时期,马鞍山正面临着一次转型发展的机遇。

  “马鞍山的未来怎么走,路在何方?”2月20日,省政府参事、区域经济学专家程必定,省政府特约咨询员、《安徽日报》理论部主任宋宏,中国科技大学产业经济学教授刘志迎,省社科院城乡发展所所长吕连生,省社科院哲学所副所长孔令刚5位专家带着这样的思考来到马鞍山,“号脉”未来发展。

  “马鞍山的未来在于转型发展,领跑领先”、“马鞍山要向长三角要资源”……座谈会气氛热烈,专家们踊跃发言,既满怀信心,又客观冷静,分别从创新驱动、资源节约利用、发展现代服务业、城乡一体化建设等角度为马鞍山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市长张晓麟、副市长高晓平、市政府秘书长魏正平等参加了此次马鞍山区域经济发展调研座谈会。

  ■马鞍山要坚定领跑领先的信念

  “新时期的马鞍山要转型发展,领跑领先。”程必定一开场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区域的发展对马鞍山不仅有带动作用,更有挤压作用,有可能隆起,有可能塌陷。”他认为,从区域视角对马鞍山市情要有新认识,必须冷静对待,坚定领跑领先的信念。他说,培育新优势、挖掘新潜力是领跑领先的关键。

  产业方面,要做大做强存量和增量,尤其增量定位要新,将产品、品牌做成第一;企业方面,数量不在多,而在于能领衔制定市场标准;区位方面,要抓住长江大桥,做好大桥经济;区域指向方面,要“北融南延”,把生存发展的空间从市内转到市外,释放体量;全域马鞍山方面,要市、县一体化,低碳化、智慧化建设主城区。创新体制机制则是领跑领先的要害和重点。自主创新方面,要有更高的标准,要有新体制机制;县域经济也要创新,要培育新型农民、职业农民,彻底转型,实现农业产业服务化。

  ■马鞍山要向长三角要资源

  “马鞍山的总体发展水平和人均水平都已经进入长三角‘第二方阵’,意味着我们发展阶段发生改变。”在宋宏眼中,这种“改变”从产业的结构和层次上来说,要更加追求资本的聚集、知识的聚集,以及高附加值,这叫工业的高加工化。

  他认为,“十二五”开局之年,马鞍山首先要明晰的是,在存量上要考虑优化,其路径就是加强技术改造,提升产品档次,开发新产品;在增量上要考虑新产业的知识技术含量以及产品的附加值,要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和培育。

  “马鞍山要向长三角要资源。”关于存量的优化和寻找新的增量,宋宏一针见血,“我们的动力从哪来,资源从哪来,要素从哪来,我觉得就是要融入长三角。”怎么样才能吸引来“增量”,吸引来高新技术产业?宋宏指出,不能仅依靠马鞍山在区位、交通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还要营造氛围,打出高新技术开发区这一概念,改变马鞍山重化工业的形象。同时,与南京、长三角以及一些新兴产业的大公司在多层面建立合作联盟协同关系,甚至可以共建新兴产业开发区。

  “马鞍山城市的商贸业应该做出精品和特色,与周边城市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宋宏还认为,转换发展方式有一个消费拉动的问题。马鞍山要明晰国际商贸业概念,做精品、做特色,留住自己的消费,吸引来周边的消费。他还相信,随着大桥的开通,也将给马鞍山的商贸业带来一个大机遇。

  “马鞍山要做好迎接高铁时代的准备。”宋宏认为,“高铁时代”对我市来说就是长江大桥和城际高铁,这两个资源要好好利用。尤其是大桥的开通以后,江心洲的开发利用可以提升一个层次,要好好规划,使其成为马鞍山的“维多利亚港湾”,成为城市多种功能的聚集区。

  ■马鞍山能成为安徽最好的城市

  张晓麟表示,“十二五”是马鞍山转型的关键期,“1255”和“6653”两大战略则拉开了大建设、大发展的序幕,做皖江城市带的“箭头”,在融入长三角中“带头”,不仅要求我们做大做强,还要求我们融入长三角分资源,这都需要专家的号脉和指导。找准发展的方向,找到很好的办法,才能一路快车道,全速前进。“我坚信,马鞍山完全可能成为安徽最好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