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青春,在实践中闪光》
7月20日傍晚,大学生周秀芳来到合肥官亭路大学生创业一条街,边摆摊边和记者聊起来。 “这些固定摊位是免费给大学生使用的,帮我们圆创业梦。 ”
暑期“三下乡”、志愿行动、创业实践……近年来,全省广大团员青年用知识的力量、奉献的行动,展示着青春风采,在人生道路上茁壮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举办农技培训,开展医疗文化服务——
“三下乡”为群众做实事
夜黑雨轻,蛙声四起,在望江县华阳镇华阳中学的校园里,安徽医科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暑期“三下乡”的四位大学生正打着手电筒,把收集来的粪便样本涂在玻璃片上,检查当地村民是否感染了血吸虫虫卵。等做完50份粪检样本中最后一份时,已是晚上十点半了。
望江县华阳镇计渡村第一书记徐旻昊不停地催促着,“同学们,快去吃饭吧,忙到现在一口水没喝一口饭没吃,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啊。 ”队友们笑呵呵地回应着:“快了快了。 ”
青年学子参加暑假“三下乡”活动,到贫困地区,既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当地村民生活生产带来“福音”,又为了解社情民意,丰富人生阅历,磨炼性格品质,成长成才提供了实践道路。
7月11日,T恤上写着“永远跟党走”,安徽医科大学生命科学学院13人,在望江县华阳镇计渡村开展暑期“三下乡”。计渡村是血吸虫病疫区,如何控制与治疗血吸虫病,始终让当地头疼。安徽医科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同学们,做了200余份调查问卷,收集了近50份粪便,抽了200余村民的血液,展开对计渡村血吸虫病的调查,跟踪当地血吸虫的防治。
一周后,安徽农业大学的同学们也来到计渡村,开展为期4天的支教活动和“送科技”下乡活动,为当地留守儿童带来了欢乐,为当地村民送来了农业科学技术。
“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农民对村村通工程、家电下乡、新农合、自来水工程很满意,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较为单一。 ”安徽农业大学“三下乡”队员蔡露说。了解社情民意,在基层砥砺品质,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是青年学生走正确的成长之路。
穿梭城镇乡村、田间地头,一面面“三下乡”社会实践的鲜艳旗帜在广袤江淮大地迎风飘扬;走进街道社区、企业学校,一句句写满责任与担当的青春誓言在基层一线激荡回响。我省团组织紧紧围绕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实践主题,每年暑期组织全省广大青年学子深入乡镇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广泛开展支教扫盲、医疗卫生、普法宣传、理论宣讲、文艺演出、环境保护、法律咨询、培训讲座等实践活动。
记者点评:暑期“三下乡”成为广大团员青年锻炼成长的舞台,他们积极参与各项为群众做好事、实事的活动,增长了知识本领,锤炼了品德意志。
上雪域高原,赴西部边陲,进基层乡村——
志愿服务奉献大爱
“在饱尝这些艰难的同时,更有着值得一生珍藏的回忆和感动。自己两年的赴川支教生活,那不仅仅是一种能力的历练,更是心智的成长,情感的收获和对生命的敬畏与感恩。 ”安徽师范大学援川志愿者王娟说。 7月11日,经过20多个小时的火车拥挤和两三个小时的山路颠簸,却由于突遭山洪、滑坡袭击,支教点停止了假期集体补课。
千里迢迢赶赴这里的王娟,只能自力更生寻找当地政府的帮助,带领团队克服了信号微弱、灾害频发、水土不服、语言不通,甚至饮水、食物短缺等困难,顺利地带领队员完成了深山支教。王娟每天忍受毒虫叮咬浑身奇痒,39℃高温却没地方洗澡,并要照顾好9个人的一日三餐。
“在格罗夫山的每一步,都可能是人类南极科考的第一步,也可能是你人生的最后一步。南极科考,不虚此行,不虚此生。 ”从南极科考归来的李明说。他和黄婧、姜珊一起共同经历了冰天雪地的洗礼,这样的经历既是一次艰难的科学历程,更是难忘的人生经历。火热而又艰辛的实践生活,丰富了他们对人生和价值的深刻理解,坚定了他们对理想和信仰的执着追求。
在雪域高原、澜沧江畔,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我省青年志愿者响应时代号召,听从祖国召唤,用青春的韶光和奋斗的汗水耕耘理想、播种希望。自2003年起,我省共招募13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到云南、重庆、陕西、四川、新疆建设兵团等西部贫困地区和安徽基层从事志愿服务,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今年,全省近1200名大学生报名参加西部计划,200余名志愿者将奔赴新疆、陕西、云南等西部贫困地区参加志愿服务。
记者点评: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人类。我省广大团员青年参加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在最艰苦的地方,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团员青年展示青春光彩。
脚踏实地,在奋斗中体现价值,在关爱中成长成才——
自主创业竞显风采
“这30只种羊,要严格按照我们的饲养配方来喂养,过段时间我们会有技术人员上门指导。 ”陈争上说。在固镇县仲兴乡,陈争上的湖羊养殖“公司+农户”经营模式,正在风生水起地不断发展壮大。 7月18日,董里村村民陈伟慕名前来,从陈争上的养殖基地“接回”30只种羊,像陈伟这样的养羊农户,已经发展了56户了。
从学校走上社会的陈争上,满怀创业激情,然而,创业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在每个“坎”前,在每一个困难的关键时刻,党和政府、各级团组织支持青年创业,倾听青年心声,解决青年成长成才道路上的实际困难。
“创业的第一笔贷款,来自‘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本来只能拿到3万元,后来在团蚌埠市委的协调下,我们拿到了6万元。从申请到拿钱,只有5天的时间。”陈争上回忆创业之初无限感慨。
青年是人生中最有激情、最有干劲的阶段,创业承载着青年的理想。2010年,10037名农村青年投身创业,各级团组织发放小额贷款66772.2万元,并争取了1000万元贷款贴息支持皖北地区青年创业。今年,至少有10000名农村青年创业,得益于总授信额度7亿元的“万名农村青年创业信贷扶持计划”,团组织联合省农村信用联社和农业银行安徽分行为万名青业创业插上翅膀。
“真金白银”扶持青年创业,技能培训同样帮助青年成长。对于大多数青年而言,拥有“一技之长”等于拥有了安身立命之本。2010年,我省50418位农村青年,参与了共青团系统开展的农村青年技能培训,积极成就人生梦想。
记者点评:青年创业,饱含着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关爱,体现了青年人艰苦奋斗的锐气和不畏困难的朝气。广大团员青年走在创业的大道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情展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