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6年12月23日 星期五 上午 9:33:56

您当前的位置:工作动态 > 基层风采

当涂发电公司员工保护“水中大熊猫”平安返家

  • 新闻来源:管理员
  • 发布者:超管部门
  • 发布日期:2017-01-09 20:49
  • 点击量:7116 次
    5月初,当涂发电公司员工把发现的一条中华鲟放回了长江。他们以实际行动,保护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呵护着珍稀物种的生存空间。
 5月3日,该公司发电部运行人员在排污沟处发现一长约40厘米的活动异物,清理后发现是一条无鳞的“怪鱼”。他们上网查询后推测,这条鱼可能属鲟鱼种。他们仔细检查后,发现这条鱼的尾鳍上有T状黄色标记,标记上有极微小的以“139”开头的数字代码。他们用手机拨出这串数字,联系到中国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进而确定此鱼就是素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从中华鲟研究所人员的介绍中,他们得知,野生中华鲟是大型溯河洄游性鱼类,曾广泛分布于闽江、珠江、钱塘江和长江等江河流域,截至目前,是长江种群为唯一的幸存种群。亿万年来,在夏季6、7月份,它们从太平洋回到长江口,溯流而上,在长江上游金沙江段产卵,然后再返回太平洋。但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野生中华鲟已不足百条,国家动物保护部门已经连续三年没有监测到中华鲟在自然环境下产卵。近年来,为了抢救性地保护濒危物种,国家组织有关部门及科研院所,多次在长江上游进行人工增殖放流工作,但只有5%—10%的中华鲟能适应自然环境,顺利进入大海。而这只被该公司员工发现的中华鲟,就是研究所2013年饲养的,现在一岁半左右。今年4月12日,研究所对其采用“被动整合雷达(PIT)”标记、声纳标记、体外悬挂T型外标3种标记方法从湖北宜昌放流,跟踪监测以便于丰富中华鲟洄游信息。
 该公司员工与研究所工作人员沟通后,得知这只中华鲟从宜昌放流已 20日、历经1200多公里,到达了长江马鞍山段,再有500公里,就能到达长江口进入大海。他们确认鱼身无明显外伤,生命特征平稳,决定立即将其放归长江。
    长江岸边,这条中华鲟被重新放回长江。它欢快地游动着,像扑进母亲的怀抱,很快便望不见踪影。该公司员工默默地祝福它:早日平安到家!